“反内卷”成两会热点多位车企大佬表态!价格战会继续吗?

时间: 2025-04-17 10:32:55 |   作者: 贝博官网

详情


  

“反内卷”成两会热点多位车企大佬表态!价格战会继续吗?

  近日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明,要加快建立完整基础制度规则,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打通市场准入退出、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
  这是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“内卷”问题,也呼应了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的“防止‘内卷式’恶性竞争”相关表述。

  近年来,“内卷”是汽车行业绕不开的话题,一些无序、恶性的“内卷式”竞争拉低了全行业的利润率。因此,此番官方定调也引发了车企代表、高管们的共鸣。正值两会召开期间,不少车企有关人员针对此话题频频对外发声。

  南都·湾财社记者梳理车企高管观点发现,汽车行业对于“内卷”定义基本达成共识,即更多强调一种无序、恶性、低效的竞争状态。但也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,车企们面对价格战的态度则显得较为中立。以从业者、行业观察人士的观点来看,价格战并不完全等同于恶性竞争,二者之间有着鲜明的“度”的红线。

  至于怎么样应对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,车企高管们则从行业自律、企业自强、政府监督三个层面提出建议。

  “‘内卷式’竞争本质上是一种低水平、低效率、低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同质化竞争,是一种‘零和博弈’。”3月6日,岚图汽车CEO卢放于微博表示,“内卷式”竞争不是通过创新来实现“增量式”发展,而是通过重复投资、弄虚作假、消耗社会资源等方式追求短期利益,滋长投机行为,破坏公序良俗,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。

  全国人大代表、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也有相同的看法,他指出,“‘反内卷’的本质就是坚决规避低质量、同质化竞争。”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也曾出现与政府工作报告的类似表述,相较之下,更突出了“恶性”二字。由此,根据汽车行业人士及官方内涵,“内卷式”竞争在汽车行业语境下的含义呼之欲出:相较于宏观的竞争,更强调一种无序、低效、恶性的竞争状态。

  “内卷式”竞争会引发消极的连锁反应。在全国政协委员、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看来,这不仅可能会引起企业过度“卷价格”,以此来降低产品的质量,还可能引发营销乱象,影响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形象。

  卢放也指出,近几年,“内卷”深深伤害了汽车行业的发展,导致汽车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、价格战愈演愈烈、舆论生态恶化,损害了企业正常的盈利能力,影响了企业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。

  数据更能让人直观感受到车企的困扰。去年,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200万辆,同比增速均超过30%,成绩相当亮眼。然而,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披露的数据却显示,在产销规模创下历史纪录的同时,汽车行业盈利情况却不容乐观,整体利润同比下滑8%,行业利润率跌至4.3%,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及2023年的水平。

  价格战是“内卷”的一大表现形式,也是汽车行业大浪淘沙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。虽然车企们苦价格战久矣,但在部分从业人士和行业观察人士看来,价格战并不完全等同于恶性竞争。

  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曾告诉湾财社记者,价格战可以是企业基于成本降低或市场策略的正常调整,只是不能过“度”。

  全国人大代表、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则直接指出,“低于销售价格、低于成本定价的恶性销售才叫恶性竞争”。他表示,对此汽车行业已形成了共识。

  在冯兴亚看来,汽车行业本身是竞争性行业,适度竞争就是汽车行业的特点,至于恶性竞争就是和整个体系相关联的,因为过去每个企业的发展在各地拿到的支持政策是不一样的,这造成了在成本竞争上的一些不合理之处。但他认为,解决恶性竞争和解决竞争本身是两个概念,“竞争是常态,不竞争是非常态”。

  所幸,“目前,汽车行业的竞争正逐渐趋于良性,行业自身也在做调整”,冯兴亚表示,他对汽车行业“内卷”、恶性竞争问题的逐渐向好充满期待。

  全国人大代表、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认为,2025年很难在汽车价格上有价格战,“我认为会卷配置战,包括无人驾驶的配置”。

  全国人大代表、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则表示,未来“价格战要转向科技战,转向品质战,转向服务战”。

  不过两会期间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,全国政协委员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,价格战会一直打到剩下几家存在竞争力的汽车公司为止。

  至于要怎么样才能解决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,冯兴亚认为,这需要行业各方面的努力,是一个大课题。

  “行业内外、消费的人都要对恶性竞争有共识,只要形成共识,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。根据长期的共识,恶性竞争会减少企业的收入,让企业没有利润、只有少数的资金去增加科学技术研发和攻关,会降低产品的质量,这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。短期内可能还感知不到,但长期看(行业竞争)一定会走向正常的。”冯兴亚表示。

  卢放则从企业方面出发指出,从根本上还是要靠全方位的创新,比如技术创新、品牌创新、模式创新、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,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,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产业变革。“企业要坚持长期主义,保持战略定力,不畏浮云遮望眼,提高效率,一心一意做好产品和服务,为用户创造价值,实现高水平发展。”

  张兴海提出,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的双重保障。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,避免简单的价格竞争,同时,政府需完善相关法规,加强对市场的实时监管,以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