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市场深度调研

时间: 2025-02-26 11:42:04 |   作者: 贝博官网

详情


  

2025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

  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
  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
  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
  船舶制造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,属于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,主要涉及船舶设计、制造、修理和维护等方面。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和贸易紧密关联,因为船舶是全球航运业和物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全球化和贸易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船舶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发

  船舶制造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,属于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,主要涉及船舶设计、制造、修理和维护等方面。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和贸易紧密关联,因为船舶是全球航运业和物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全球化和贸易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船舶制造业也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。同时,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技术进步,船舶制造业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升级,例如发展智能船舶和绿色船舶等。

  船舶制造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战略支柱,承载着国家海洋经济、国防安全与国际贸易的核心使命。中国船舶工业历经数十年发展,已从基础制造迈向高端技术突破,形成覆盖设计、建造、配套及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。近年来,全球航运需求复苏叠加环保政策驱动,船舶行业迎来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浪潮。中国凭借规模优势与技术积累,稳居全球造船业首位,2023年前三季度三大指标(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)全球占比均超50%,尤其在大型邮轮、LNG运输船等高的附加价值船型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
  国家政策层面,《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(2024—2030年)》等文件明确技术升级方向,推动行业向低碳、数字与高端化跃迁。这一背景下,中国船舶制造业正从“造船大国”向“造船强国”加速迈进,成为全世界海事工业变革的重要引领者。

  中国船舶制造业已形成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,头部企业如中国船舶集团占据全球市场占有率的非常大的优势。2023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4.3%,新接订单量前10家占比62.5%,行业资源向技术领先、规模庞大的企业集聚。

  从产品结构看,集装箱船、散货船等传统船型仍为出口主力,但LNG运输船、大型邮轮、极地破冰船等高端船型订单增速显著,2024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的商业首航标志着中国全面攻克船舶工业“皇冠明珠”。

  国际市场方面,中国承接全球超70%的绿色船舶订单,覆盖18种主要船型中的14种。出口市场以亚洲、欧洲为主,且向拉美、非洲新兴市场拓展。国内需求则受益于沿海经济带开发与“双碳”目标,海上风电安装船、智能科考船等特种船舶需求激增。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1-9月中国造船企业利润同比增幅达131.7%,印证市场景气度持续攀升。

  技术迭代是行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。在绿色船舶领域,中国率先实现LNG双燃料动力、氢能推进系统的商业化应用,低排放船舶订单占比逐年提升。以沪东中华为代表的头部企业,其LNG运输船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,手持订单排期至2030年。智能船舶方面,无人航行、数字孪生、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设计建造环节。例如,“爱达·魔都号”搭载智能能效管理系统,可通过大数据优化航线与能耗;江南造船的极地破冰船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,突破极地环境作业瓶颈。

  材料与工艺革新同样显著,轻量化铝合金、复合材料及3D打印技术逐步替代传统钢材,降低船体重量并提升耐用性。此外,工业4.0实践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,云平台整合设计、采购、生产数据,缩短交付周期达20%以上。专利布局显示,中国在船舶环保技术、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。

  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4-2029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》分析:

  当前,中国船舶制造业正经历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深刻转型。过去依赖成本优势的扩张模式逐渐让位于技术驱动的高端化竞争。全球航运业对低碳、智能船舶的需求激增,倒逼行业加速绿色研发技术与数字化融合。与此同时,地理政治学波动与供应链风险亦对产业链韧性提出更加高的要求。在此背景下,行业需平衡短期产能释放与长期技术储备,通过政策引导、资本投入与国际合作构建可持续竞争力。

  下一阶段,如何突破关键设备国产化瓶颈、抢占氢氨燃料等前沿技术高地,将成为决定行业全球话语权的核心议题。

  尽管成就显著,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。一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,高端船舶的发动机、导航系统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;二是成本压力加剧,钢材市场价格波动与人力成本上升压缩企业利润空间;三是国际海事法规(如IMO碳强度指标)持续加码,倒逼企业加大减排投入。此外,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会引起订单区域性转移,需警惕市场不确定性风险。

  机遇层面,海洋经济崛起开辟新增长极。海上风电、深海采矿等新兴领域催生特种工程船需求,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超千亿元。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国家对绿色船舶的补贴、税收优惠及专项贷款支持力度加大。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港口建设与航运网络扩张,为中国船舶出口提供增量空间。企业通过并购整合、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深化全球化布局,有望逐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。

  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注入确定性。《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》提出,2025年初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,2030年实现低碳船舶占比超30%。地方政府配套出台产业园扶持政策,例如舟山、大连等基地聚焦智能船舶与配套设备集群化发展。金融支持方面,绿色债券、供应链金融工具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。

  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凸显。上游钢铁企业研发耐腐蚀特种钢,下游航运公司参与船型联合设计,推动供需精准匹配。跨界融合亦成趋势,华为、阿里云等科技巨头与船企合作开发智能航行解决方案,构建“制造+服务”生态圈。此外,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,破解技术工人短缺困境。

  中国船舶制造业站在历史性跨越的临界点。凭借规模优势与政策赋能,行业已夯实全球领导地位,并在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中抢占先机。未来五年,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将成为核心主题:一方面,需攻克高端配套设备国产化难题,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;另一方面,通过数字化重构产业链,从单一制造向“制造+服务”模式升级。

  挑战虽存,但机遇更大。全球能源转型与海洋经济扩张将持续释放需求,而中国完善的工业基础与市场响应能力为创新提供沃土。企业需聚焦差异化竞争,深耕细致划分领域(如极地船舶、氢燃料动力),同时强化风险管控,应对供应链波动与国际规则变化。政策层面,建议逐步优化研发补贴机制,引导资本投向前沿技术,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参与标准制定。

  总体而言,中国船舶制造业正以“大国重器”之姿,驶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航程,有望在未来十年重塑全球海事产业格局。

  想要了解更多船舶制造业详情分析,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4-2029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》。船舶制造业报告是从事船舶制造业投资之前,对船舶制造业相关各种各样的因素进行具体调查、研究、分析,评估项目可行性、效果效益程度,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对策等,为船舶制造业投资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研究性报告。以阐述对船舶制造业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,重在研究船舶制造业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。船舶制造业研究报告持续提供高价值服务,是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、把握市场机会、做出正确投资和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资料。

  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(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,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)